收藏 关注
客户端下载 投稿信箱:spxwwsjb@163.com
新闻
图片
视频
梨树县刘家馆子镇的历史印痕
2022-12-15 19:32:25 0人看过
分享到:
编辑:张晓彤 来源:四平新闻网
  刘家馆子镇位于梨树县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北与双辽市所辖的柳条乡、东明乡隔河相望,西和辽宁省昌图县三江口镇接壤,南为本县的林海镇,东为沈洋镇。刘家馆子镇地界线呈矩形,东西宽(约27公里),南北窄(约12公里),总面积为291.3平方公里。
  清初,梨树县境内未置官署前,刘家馆子镇为达尔罕王封藩地,是内蒙古东盟之一的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地。由于清朝对蒙王旗地采取封禁政策,这里过去人烟稀少,只有少数蒙旗人在这里过游牧生活,现仍留有鸟兰等蒙古族屯名。1803年(清嘉庆八年),蒙王奉旨招垦,关内山东、河北等省移民,从此人烟渐稠,形成各个屯落。
  1821年(道光元年),昌图厅在梨树设分防照磨。照磨官住在梨树城,初划行政区域,刘家馆子为梨树照磨恩化社所属,各屯落置乡约、乡副,管理民事和催征王租、兵饷等事宜。恩化社辖 19个自然屯:大力虎、乌兰屯、黑牛山、两块石、五家窝堡、破庙子、卡篓、六十面井、二龙山、小和尚屯、蔡家窝棚、剑把沟、夏家窑、虎头隅、桑树岗子、六家子、十家堡、靠山李、长山堡。从这些屯落分布上看,形成的区域大致轮廓和现刘家馆子镇及林海镇两地疆域基本吻合。历经咸丰、同治王朝,建置无大变动。
  1877年(光绪三年),设奉化县治,为昌图府所属,实行“县、社、村”三级管理形式,村置百家长,管理村务。1906年(光绪卅二年),全县实行警区制,划27个警区,刘家馆子镇属第八警区,行政区划是“县、警区、村”。1910年(宣统二年),奉化县试办地方自治,划全县为1 厢、1镇、18乡,刘家馆子归属西12乡自治区。各村仍设百家长,管理地方事务,区域级别为“县、区、村百家长、屯”。
  1911年辛亥革命后,行省以下废府置道,刘家馆子隶属洮昌道,仍归梨树县第八区所辖,第八区驻地设在三江口镇,第八区的疆域扩展到辽宁省的三江口镇。
  1914年(民国三年),奉化县改名梨树县,全县撤自治区,改为9个行政区,刘家馆子归属第八区。1927年3月,常荫延、常荫槐兄弟二人创办了常氏中学,为县内第一所民办中学。1929年(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隶属之。1930年(民国十九年),实行区村制,刘家馆子归属不变,村置村长、副村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改区为保,刘家馆子隶属奉天省(1931年11月辽宁省又改称奉天省)梨树县第八区,八区辖6个村:智能村、智慧村、智益村、智利村、智珠村和智远村,刘家馆子属智益村。1932年,伪满改区为保,全县设9个保,成立村办事处。1934年,伪满全面实行保甲法,设保,保下为村,村下为屯,屯下为甲,甲下为牌。1935年,日伪清乡并屯,在刘家馆子设立伪智益村公所,直属于县。1941年,伪满设四平行省,智益村上隶四平省梨树县第八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国民党在刘家馆子仍设智益村公所,至1947年刘家馆子镇全境解放。
  1947年3月,刘家馆子解放,成立梨树县第八区政府,所辖疆域亦是刘家馆子镇和林海镇两个镇的范围。同年10月,中共梨树县委派范飞到刘家馆子组建梨树县第八区政府,取消原来屯的体制,把屯改为行政村,上一级为区,下一级为组,组置组长。1949年撤销辽北省,另建辽西省,刘家馆子镇隶辽西省梨树县。1955年6月,梨树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改区政府为区公所,下设小乡,乡以下为作业区,作业区以下为作业组。吉林省设怀德专区,后改为公主岭专区。刘家馆子随县改变了隶属。
  1958年撤区并乡,上归县,下辖高级社,同年10 月撤乡,建立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下辖管理区。管理区下设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社下设生产作业小组。成立了刘家馆子公社,辖24个管理区:刘家馆子、东五家、王河、双山、乌兰、下甸子、新立屯、李家围子、头道岗、王家局子、毕家堡子、二龙山、吴家坨子、大门丁家、大力虎、夏家窑、长山堡、兴开城、五家子、六家子、靠山李、卡篓、揣家洼子、三门李家。
  1961年,划出靠山公社(后改为林海镇),刘家馆子人民公社辖13个管理区(后改为生产大队)。这13个管理区是:刘家馆子、东五家、西五家、三家窝堡、王河、二龙山、卡篓、新立、六家子、大力虎、毕家堡子、乌兰、吴家坨子。此时,刘家馆子疆域小了一半,保持至今。
  1973年,刘家馆子由13个生产大队又新增4个生产大队。即王河大队、二龙大队各划出一部分建炭窑大队;新立大队分出纪家大队;卡篓大队分为东、西卡篓两个大队;六家子大队分为南六家子大队和北六家子大队。此时共有17个大队,76个自然屯,105个小队。
  1983年改刘家馆子人民公社为刘家馆子乡。乡置乡人民政府,直辖于县,下辖村民委员会。基层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4年12月28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刘家馆子乡改为刘家馆子镇。辖刘家馆、韩家、乌兰、南六家子、苇田、北六家子、王河、纪家、龙山、吴家坨子、东五家、炭窑、西卡篓、西五家、三家窝堡、东卡篓、大力虎17个村,10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个居民委员会。居民5705户,人口25422人。
  1990年7月,刘家馆子镇总人口为25724人。2001年7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为7175户,人口总数为26257人,其中满族17人,蒙古族27人,达翰尔族3人,朝鲜族2人。2006年末,派出所年终统计全镇总人口26744人。
  刘家馆子镇:由驻地刘家开的饭馆子得名。
  蘑菇山屯:在190年前,赵家从关内来此开荒定居,屯建在一个山岭上,山岭如蘑菇状,故称此屯为蘑菇山。
  乌兰屯:在290年前,此地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乌兰是蒙古语,意为“红色”,表示吉祥幸福。蒙古人搬走后,此屯仍沿用了原地名。
  小碱锅屯:190年前,张家从河北来此开荒种地,并用小锅熬过碱,形成屯落后,人们称此屯为小碱锅。
  吴家坨子:210年前,有个叫吴林的人,从关内来此地开荒,把房子盖在一个沙坨子上,形成屯落,遂称吴家坨子。
  卡篓屯:在190年前,有户姓张的在此地开店,把酒篓卡在树杈上作幌子,过往行人皆称“卡篓”,后来形成屯落便叫卡篓屯,1972年分东、西卡篓两个大队。
  大力虎屯:是从蒙语转音而来,蒙语达拉呼意为铁孩子。
  新开河屯:1846年建屯,当时在屯南挖了一条河,名为新开河,从此屯名随河而叫,称为新开河屯。1985年省政府批准将新开河改为兴开河。(魏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