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主席侯川带领部分政协委员赴伊通满族自治县就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开展“喜迎二十大 委员看变化”视察活动。
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北岗子村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建国村
伊通满族自治县保南村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溪湿地公园
伊通河
一条条蜿蜒入户的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花开正红、庭院宽敞整洁,公园水面荷花迎风摇曳,广场健身器材应有尽有,老人在下棋、孩童在追逐……初秋时节,漫步在伊通大地,一幅幅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
8月30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赴伊通满族自治县视察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一路走来,委员们看到了伊通满族自治县人居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听到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居环境建设作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城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创新治理举措 提升幸福指数
青山绿水环绕,满含田园风情的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北岗子村,在绿叶繁花中掩映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整洁清爽,两侧的花草随风摇曳,淳朴的生活气息在流动蔓延。
“原来村里的垃圾到处扔,因为没地儿扔,夏天天一热味道还挺大。现在不一样了,路边都有垃圾箱,还定时清理,环境干净多了。”伊通满族自治乡马鞍山镇北岗子村村民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马鞍山镇北岗子村以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为宗旨,创新治理举措,扎实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立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制度,将“户前三包”责任制(户门前包垃圾清扫、包垃圾放进垃圾箱、包无污水溢流)纳入村规民约。按照镇、村、户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要求,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解决垃圾出口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久久为功才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常态化。为了突出正向激励作用,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里发挥“道德银行”和“庭院经济”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群众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方面,依据千村示范“九有六无”验收标准,将人居环境提升纳入“道德银行”积分管理办法,量化细化村民道德标准和具体行为评分细则,对完成问题整改的村民、实现干净人家和美丽庭院的村民分别进行积分奖励并予以兑换礼品。另一方面,将人居环境整治和文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制定“文明经济”考核评比实施方案。构建“文明经济”考核模式,围绕人居环境提升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积分量化,成立“文明经济”种植先锋队,对种植户人居环境整洁情况、配合村里开展各项工作、参与村里志愿者活动等进行考核评比。按照评分标准,分档次确定收购的粘玉米价格。
“村里越来越漂亮,很多城里人也愿意来我们这溜达。大家都很喜欢村里的环境。”“过去烟头、唾沫随处可见,现在像我们抽烟的男同志见地上这么干净,都不好意思随地扔烟头,小孩子们吃了零食后,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如今,村民们爱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村民的家庭、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卫生意识都有所转变。
治水筑安澜 兴水润民生
走进伊溪湿地,水庭诗语、童趣晨光、康体广场、曲桥风荷、水韵廊影、荷塘雅韵、莲花广场、芳菲花溪、三岛清曲、绿岸织锦等漫滩十景自南向北依次展开。漫步其间,道路两边的池塘种满了各类湿地植被,芦苇茂密湖水清澈,满池绿植郁郁葱葱,消弭了污浊,远离了喧嚣,呈现的是“城市绿肺”的美好。
为护一河清水,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实施了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工程,创新设计理念,开挖11个池塘连成“串湖”,建设表流湿地,修复漫滩植被,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持续稳步提升水质,确保伊通河水长治久清。
通过处理,伊通河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治水的生态效应正在释放和显现——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更香。最新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得到了有效地降低,其中化学需氧量降低46%,高锰酸盐含量降低10%,氨氮含量降低74%,总磷含量降低56%,均达到规定标准,人工湿地生态成效显著。
在着重提升伊通河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倾力打造兼具生态绿化、休闲游憩、文化活动、旅游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生态园,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满族文化有机融合,给游人带来了层次丰富的湿地水韵风情感受。湿地公园还建设了多功能运动场地,铺设了500米的慢跑道,成为了群众乐水亲水、休闲运动的好去处,更成为了竞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满意度极高。
“现在的伊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公园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风景美不胜收。在伊溪湿地公园,茶余饭后总可以看到市民到这里,有的吹着习习凉风在沿着河边漫步、有的从湿地入口徒步到水库河堤,每个来到这里的市民都享受着运动和好环境带来的快乐。”伊通满族自治县永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田淑艳说。
如今,这些曾经毫无关联的池塘,已被连接并建设成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湿地生态园。伊通满族自治县生态治河理念,铸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崭新画卷。
坚持规划引领 打造幸福家园
看一座城市发展程度,首先要看居民生活幸福度、满意度高不高,居民的居住环境、出行条件等恰恰成为衡量标准,也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伊通满族自治县坚持从破难题、补短板着手,从根本上破解人们心中的顾虑。
“去年6月份我们永盛街道锦城苑小区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道路破损严重、下水系统堵塞、随处可见私搭乱建和随意摆放的车辆,居民生活质量不高。现如今,通过改造后的小区,路面平整、下水系统通畅、车辆有序摆放,整整齐齐,单元门的监控系统也修好了。为了居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建造了2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永盛街道锦城苑居民谭洪丽说。
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一直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加强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以及水、热、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新建一个综合性县委党校、文体活动中心,新增三所幼儿园,构建天馨康养、万嘉康养、金夕阳康养健康养生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伊通公园,伊通河两岸绿化、亮化,形成伊通河景观带和伊通公园景观点。
新建市政道路40余条、新建市政管线187多公里;改造提升九开大桥、人民大桥等各具特色桥梁4座;新建体育馆健身园、箭亭广场、御路广场、八旗广场、庆阳社区广场、民族体育广场6个城市广场;新建乌苏大桥、福安大桥2座桥梁。如今的伊通,道路变宽阔了,绿植变多了,城市配套设施更完善了。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面对伊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崭新的城市面貌我感触颇深,近年来城区内陆续新建市政道路,实现主次干道互联互通、路网交错,新建改造的八旗广场处处彰显民族特色,老旧小区的改造也让市民的生活环境旧貌换新颜,这让每一名伊通人都切实地感受到人居环境的变化。”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协八届常委苏云波说。
人居环境美起来,幸福生活过起来。人居环境的改善让乡村与城市各美其美,未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将继续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继续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全媒体记者 李雪/文 高强/摄)
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北岗子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