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关注
客户端下载 投稿信箱:spxwwsjb@163.com
新闻
图片
视频
让“德者有得”成为新风尚——伊通满族自治县推进“文明经济”志愿服务项目记事
2023-08-24 09:01:42 0人看过
分享到:
编辑:姜尚峰 来源:四平新闻网

  四平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 崔圣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文明经济”志愿服务项目以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实现文明与经济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彰显新时代“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新效能。目前“文明经济”志愿服务项目已获得全国“四个100”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今年春天,在西苇镇蛤蟆塘村,文明户干劲十足,播种、覆土、施肥……经过一上午的劳作,完成了1公顷的播种任务。为全力推进“文明经济”志愿服务项目,蛤蟆塘村作为文明经济试点村发动了村里的8户文明户种植1公顷玉米,产出的玉米由企业进行收购。文明户与村里、村里与企业层层签订合作协议,严格按照要求步骤,进行粪肥发酵等前期准备工作,并承诺做好后续的田间管理。该村村书记说:“感谢县里和镇里能给我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这不仅能够让文明户致富创收,同时让其他农户看到了对文明户的礼遇,这样大家就都争当文明户了。”

  “我们通过逐级遴选,确定参与“文明经济”的试点村和文明典型名单,以契约明确文明标准,由县新时代实践中心与文明典型签订文明实践协议。”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号召文明户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及社会基层治理活动,帮助文明户发展家庭经济,增加收入,彰显“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导向。目前,此项目共帮助7个村188户文明典型创收200余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带动4000余户参与文明创建,创建文明户2000余户、干净人家3000余户。

  以品牌深化文明践行。伊通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经济品牌为载体,以生态有机明确产品标准,开展“文明小院”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契约精神、诚信勤奋、互助友爱等文明素养。全县初步形成河源泉葡聚糖大米、文明小院黑糯玉米、生态有机大榛子、满族黏豆包等“文明经济”品牌。目前,试点村马鞍山镇北岗子村已创建“文明小院”53户,志愿服务岗22个,建立“好人志愿服务队”2支,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5000余小时,评选出“文明户”“干净人家”等文明典型170户。

  以志愿服务获取文明资源。伊通围绕“文明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销售、宣传、管理等需求,组织开展精准、实效的志愿服务活动。组建“金点子”“金把头”等5支“文明经济”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培训300余人次,长春工业大学等文明共建单位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次,各类媒体志愿者制作宣传作品100余件。

  以振兴拓展文明效能。伊通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以乡风文明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生态宜居。试点村已组建“文明经济”合作社7个,入社农户200余人,建立助推产业项目8个。文明典型骨干共成立“五会合一”的村民自治组织7个,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干净人家”评选、“中华好家风”一体化建设等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

  伊通满族自治县将继续强化“文明经济”志愿服务,帮助农村的文明典型寻找“好项目”,整合“好资源”,获得“好效益”,彰显“德者有得”鲜明导向,培养出基层治理体系“好人队伍”,从“送文明”到“种文明”,最终“收获文明”,逐步实现让伊通从骨子里透出文明之美。